我也想拿着海参到更高层的检测部门去化验,但是海参和别的海物不一样,死了不用冰箱冻起来,很快就会化成一团黏糊糊的胶。
尽管我国的石油储量的确一直在处于下降当中,但是,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目前我国对石油的依赖性并没有那么强,2009年,石油仅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18.6%,而美国的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39%,日本占到43%。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相对比较小,现在都已经处于进口状态,大规模煤转石油和天然气行不通,除非以高成本作为代价,而且这么做将能源钥匙置于他人之手,将导致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但是,就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而言,从2001年的241亿桶一直在下降,到2009年148亿桶,而且,储采比随着储量下降和产量增加也一直在下降,到2009年仅为10.7。因此,对于我国来说,面临的能源危机,与其说是量的危机,不如说是价的危机。如埃克森美孚公司2005年便在可再生能源研发上投资了7.12亿美元,用来开发能够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目前勘探结果表明非常规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加拿大和委内瑞拉,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计,到2030年,这些地区的产量将从目前的每天230万桶增加到每天550万桶。这一增长将可以满足总需求量的16%,但是,非常规石油的开采的环境成本要高,以加拿大油砂为例,从油井到车轮的二氧化碳排放比常规石油高0%~15%。
面临着世界石油资源枯竭的预期,我国石油行业一方面应该立足油气行业,通过自身技术提升和与国外技术交流,提高常规石油的开采技术和效率,通过企业和国家对勘探的投入来增加常规石油的储量。因此,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能在尽可能低的成本下,进行从比较污染能源到比较清洁能源的转换,这基本上也是一个价的问题。在这个行业当中,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十年以后,我们才能够了解到中国一些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是不是能够成为现实,超深海的油气资源可采性到底如何,以及能效的提高幅度是不是像今天想象的那么大。而有关瘦身增长的战略,我们不应该把这样的一种剥离增长,看作一次性的举措。但对于这样一种扩张性增长的战略,我们要看到其扩张战略的风险。所以就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建好自己的组合一样,当时国际石油公司,他们也要让自己的资产组合分布尽可能的广泛,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持有的哪一个油田,将来会有最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当初的策略是尽可能多的持有。
但是随着他们整个资产的组合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元化,他们需要调整现行的运行模式。如何在自己的组合当中做好风险管理,特别是要确保运营的完整性,不出错误,是当今石油公司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
事实上,这两种增长方式都是正确的,没有对错之分。在整合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能源的来源。届时,中国的公司也会做出决定,对于他们的资产组合做出一些取舍。而有关瘦身增长的战略,我们不应该把这样的一种剥离增长,看作一次性的举措。
另一种是通过扩张来实现进一步增长,大部分的中国油气公司选择的是后一种道路。如何控制这些风险,对正在扩张的中国石油公司而言至关重要。所有的这些变化,再一次揭示了油气行业复杂的本质。中国的大部分公司,其油气资产在进一步多元化。
对中国公司而言,他们需要通过不同的能源的来源,对风险来进行管控。目前对于世界范围的油气公司来说,他们在继续实现增长的过程当中,面临着两个选择:第一个是通过瘦身实现增长,也就是把他们资产组合当中的一部分资产剥离出去,进而实现增长。
当前,尽管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进行了积极的收购和兼并重组,但其海外的业务规模还不太大,目前的技术和条件还能够支撑当前的扩张。对于中国整个油气产业的未来发展,所有的油气公司都在进行着思考。
近期以来,包括油气行业在内的全球能源领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目前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剩余的可采油气资源,有许多都是高风险类型的资源,这样的高风险地区,既包括政治风险高的地区,也包括开采技术风险更大的地区。如何在扩张的同时更好地管理海外资产,对中国的石油公司而言,也是一个潜在的挑战。同时这些变化也说明了在当今时刻,所有的油气公司都必须要去考虑的一些基本面的问题。但是随着他们整个资产的组合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元化,他们需要调整现行的运行模式。与此同时,美国以及欧元区部分国家经济上的一些进展,对于石油的生产和需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我们在十年前看到壳牌、BP这些公司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做出投资一样。原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波动,中东、北非地区出现了政治动荡,日本发生了核事故。
所以就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建好自己的组合一样,当时国际石油公司,他们也要让自己的资产组合分布尽可能的广泛,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持有的哪一个油田,将来会有最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当初的策略是尽可能多的持有。十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巴西拥有如此丰富的海上石油资源,也没有人看到安哥拉的深海油气资源有那么大的规模,同时,也不可能意识到加拿大的油砂资源有如此好的开发前景。
事实上,目前进行瘦身的国际石油公司,他们在十年前也都曾采取过扩张性增长的策略。如何在自己的组合当中做好风险管理,特别是要确保运营的完整性,不出错误,是当今石油公司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
但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增长点,已经非常清晰了,所以很多国际石油公司将他们的资产组合进行了整合,把一些非核心的资产进行了剥离。而十年以后,我们才能够了解到中国一些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是不是能够成为现实,超深海的油气资源可采性到底如何,以及能效的提高幅度是不是像今天想象的那么大。资产组合的管理和重组是当务之急。但对于这样一种扩张性增长的战略,我们要看到其扩张战略的风险。
在这个行业当中,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中国的油气公司目前都是在积极地寻求资源,因为他们急需收购更多的能源来源,来确保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石油公司的整个组合当中,应当清楚哪些部分是有风险的,哪些地区是应该选择去投资的且周围人口稠密,水产品产量较高。
中海油方面对事故的瞒报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表示,渤海湾是我国内海,自净能力弱。
一来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二来是保护国家战略资源。对于蓬莱发生的溢油事故,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近海开发石油资源,要持谨慎态度。不过,有业内人士坦言,与国际石油公司比,中海油在海洋石油开发方面落后多年,深海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开采更多集中在近海。美国也禁止开采大陆架上的石油,小布什下台前曾建议部分解冻大陆架开采禁令,但被国会否决了。
山东省长岛县曾经建设的30万吨毛蚶基地,就是因为胜利油田海上采油平台排污而夭折。渤海湾是我国的油盆,应该保护、保留,从战略上思考,我国应当保陆地拓海洋,保近海拓远海,把渤海已探明的油田放慢开采步伐或作为战略石油封存,到外海、到国外建立国家石油基地。
根据中海油2011年一季报,来自渤海湾的石油以及石油液体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超过57%。一旦人食用被原油污染的水产品,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王诗成举例说,加拿大明确规定,如果做不到100%保护海洋,不能开采近海资源。王诗成说,渤海是我国内海,近年来经常发生溢油、漏油事故,生态非常脆弱,早已不堪重负。
本文由持衡拥璇网发布,不代表持衡拥璇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9zuhr.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51265/5887.html